仲秋时节,金桂飘香,天地澄明。2025年9月28日,适逢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6周年,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“天下书院之首”——白鹿洞书院庄严开启。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(九江学院)文学院组织50余名师生走进这座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千年学府,以一场庄重的祭孔仪式与沉浸式的研学实践,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,叩问文明根脉,体悟君子之道。

孔子创立儒家学说,倡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五常之德,立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之教化理念,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基石,更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。从春秋杏坛讲学到汉代独尊儒术,从历代释奠礼祭到今日的文化复兴,纪念孔子早已超越个体缅怀,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的唤醒,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、生生不息的重要象征。
上午10时30分,白鹿洞书院礼圣殿前古乐未奏而肃穆自生。祭祀仪式依古礼举行,庄重典雅:学生代表率先向孔子圣像献礼,表达对先贤的崇敬;全体师生正衣敛容、整肃衣冠,以礼敬守初心;随后,三鞠躬礼缓缓行罢,躬身之间,是今人对先贤智慧的深切致敬,更是青年一代对文化使命的庄严承诺。

紧接着,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在领读声中响彻庭院: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……琅琅书声穿越时空,与朱子当年讲学之声遥相呼应。这不仅是经典文本的诵读,更是价值观的传承,是将“为学、修身、处世、接物”的人生准则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文化自觉。

正如一位参与学生所言:“当我在千年碑廊下朗读‘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’时,突然明白,这些不是遥远的训诫,而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尺度。”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典籍,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密码,只有亲身走入其中,才能真正感知它的温度与力量。
祭礼之后,同学们跟随讲解员步入书院深处。金桂银桂交相辉映,据传乃朱熹亲手栽植,寓意“折桂登科、德才兼备”;跨过棂星门,踏上状元桥,步步皆是古人求学问道的足迹;明伦堂内,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静静陈列,字字如灯,照亮治学修身之路。讲解员娓娓道来:宋代朱熹复兴书院,确立学规,强调“学问之道不在记诵辞章,而在明理力行”,倡导知行合一,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灵魂。


“原来‘读书志在圣贤,非徒科第’不只是口号,而是一种生命追求。”一位同学感慨道,“古人把学习看作人格完善的过程,这对我们今天‘为何而学’有着深刻的启示。”
此次研学活动,是九江学院践行“文化育人”理念的一次创新探索。它打破课堂边界,让语言文字走出课本,让传统文化回归现场。在白鹿洞书院这一活态的文化空间中,青年学子通过仪式感召、情境体验与经典对话,实现了从“知道”到“体道”的跃迁。他们触摸的不只是砖石木构,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——那是崇礼尚德的价值取向,是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,是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士人担当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”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书院文化的典范,正是这一“根”与“魂”的重要载体。今天的青年走进书院,不只是回望过去,更是为了汲取面向未来的精神资源。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,唯有守住文化本根,方能坚定文化自信;唯有传承先贤智慧,才能开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气象。
千年书院,弦歌不辍;斯文在兹,薪火相传。当青春的身影穿梭于青瓦白墙之间,当年轻的嗓音诵读着古老的箴言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研学活动,更是一代新人对中华文化深情的回应——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,接过文明的火炬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照亮前行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