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江学院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初心,通过五育融合举措推进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向教育改革实践落实,以实现学生精神、品格和能力的融合为目标,踔厉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新格局,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。
一、坚持德育领航,用党的思想铸魂育人
学校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首要政治任务,推动思政教育守正创新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树立牢固的思想基础,,并注入强大精神动力。着力打造学校统一领导,各部门各司其职,二级学院上下联动、广大干部齐抓共管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;实施“校领导上思政课”行动,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,完善学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机制;深化“三全育人”改革,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,通过开设特色思政课堂系列、“青马工程”“纪念日+”思政大课堂、大学生返家乡红色社会实践活动,推进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改革,将思政教育融入青年成长的全过程。
二、强化智育实践,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
学校坚持事业为上、实干为要,认真谋划学科专业发展,推进人才培养方案、课程体系以及教材的应用型转型,深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,鼓励应用型科研,提升科技服务企业能力,使学校专业更贴近企业,加快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;依托九江区域性优势,深度融入九江经济社会发展,与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建立政校企共办双创实践基地,加强产业学院、产教融合专业、校企合作一流课程等项目的建设,探索产业学院共建共管模式,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;携手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双创项目和竞赛,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,形成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赛教融合、师生共育”的良性机制,培育科学精神,激发创新意识,从实践中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。
三、聚焦体育素养,探索以体育人新优势
学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以大学生体育俱乐部为载体,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,切实落实“第二课堂”体育教育,推动22项体育运动走进学生日常生活,指导学生科学锻炼,激发学生运动热情;坚持“全覆盖”原则,建立晨跑激励制,倡导学生每月跑步15公里,形成“必修课程+日常锻炼+体育竞赛”模式,让体育理论与实践全方位融合,引领学生增强体育意识、培养运动兴趣、强化运动技能。每年举办体育社团文化节,大学生俱乐部展演、女子足球赛、网球赛等课外体育活动100多场,累计吸引2万余人次参加,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磨炼意志、健全人格,努力营造校园体育良好氛围,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。
四、注重美育浸润,提升学生审美素养
学校建立健全实践活动、校园文化、艺术展演“三位一体”的艺术教育普及推进机制,努力培养学生辨别美、欣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素养,将美育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推动美育工作全员、全方位、全过程开展。以校园文化节为契机,依托第二课堂,发挥艺术专业优势特色,带动艺术展、艺术文化节、艺术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,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、享受其中,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;不断创新美育实践形式,将美育教育与校园思政课堂融合,培育一批校园原创作品,通过各类文艺作品传递弘扬青年爱国精神,带领学生进行浸润式美育熏陶。
五、创新劳动实践,打造多元化新品牌
学校深入挖掘劳动教育新定义,创新劳动教育形式,构建校级“劳动教育宣传月”、院级“劳动教育周”、班级“劳动教育日”梯次,开展唱劳动歌曲、读劳动经典、听劳模故事、讲劳动感受、演劳动话剧,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;依托特色专业学科,打造多元化劳动品牌,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,进一步强化学生劳动意识,增强劳动体验感;以校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为平台,组建特色鲜明的专项服务队,健全校内志愿服务工作机制,组织志愿者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,带领青年开展义务植树、义务宣讲、爱心义诊、亲情陪伴等劳动文化教育活动,推动劳动教育实践走深走实,在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文艺展演和赛事活动志愿服务中表现优异,获得组委会好评。
九江学院遵循教育价值使命,以学生为中心,将五育融合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,以实现目标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,发挥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兼容并蓄重要作用,通过部分领域的交织交融,实现整体统一进步,从而构建综合立体化的育人体系,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。